查看原文
其他

庞明老师讲六组坛经(上)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69hpivw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庞明老师讲六组坛经(上)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随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这一段是说六祖慧能是在大梵寺讲堂中,来讲法,授无相戒的。这次法会讲的内容,就叫坛经。所以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这个内容。坛经后面,还有些内容。什么因缘法定等等,都不是这次《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直接内容,而是后世衍生的。这些地方我们今天就不讲了。

  这段讲慧能怎么讲法,讲讲因缘。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指心里很净。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他自己先安下心来,入入净。一入定,一定神,自己进入状态,之后再来讲法。这就相当于组场。过去人不懂组场,但一般有道的人在讲法之前,都先静一下,一安静下来,大家都静下来,大家都静了,场就布下了。善知识,静听:慧能慈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他先讲了他怎么学的佛,讲他的身世。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五祖大师问慧能:你是岭南人,又是葛獠,若为堪作佛。

  因为五祖问慧能:你干什么来了?慧能说:我学做佛来了。六祖当时用的是禅语言,来考考慧能认识怎么样,意思是你是岭南人,(过去称岭南为蛮荒之地)又是葛獠,怎么还能做得了佛呢?因为他长得比较丑,说你曲腿獠牙的,跟个狗差不多。这很不礼貌,一般禅宗一见面,说什么都行,就看你动不动念头,葛獠:一般指短腿狗。眦着牙,怎么能做得了佛呢?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慧能没文化,答的很好。人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我这个丑样跟你这和尚不一样,可佛性没有差别呀!所以我也能学佛。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便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就这么一句话,五祖就觉得这丑八怪不简单,本来还想和他探讨一番,看到旁边这么多人,怕别人嫉妒,说走吧!去碓房臼米去吧!慧能就上碓房碓米去了。可能五祖觉得这个人有来头,一听对话,师徒两个就碰上面了,觉得,唉,这还行!所以让他去臼米,劳动劳动,磨磨心性,这也是一种耐力,意识的测定。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已,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祗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求?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

  可能五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得赶紧找徒弟,怎么找呢?不能真找慧能呀!得找个词。他就让庙里的弟子写个偈子,把他们对佛的认识写写,谁对佛性有所认识了,就给传个法,成为六祖。实际这个话,是想把六祖慧能找出来,和他谈谈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偈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他这么一说,庙里和尚们就乱了套了。写不写?一般人不能写,写了也不够格,还是让教授神秀写吧!

  大师堂前有三间房郎,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椤伽变相,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珍看壁了,明日下手。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将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偈,终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见偈,言此偈语,若访觅我,我见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见偈,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却归房卧,并无人见。

  六祖慧能讲经为什么讲这个呢?主要是为讲神秀这个偈子和他这个偈子的区别。这两个偈子本身都是在修持明心见性中必要的过程。不要以为神秀这个偈子错了。这也是在修行过程中必要的一步,但他还没进去。神秀还在想自己写不写。慧能写这些时并没和神秀交换意见。可是他写,神秀说,求法既善,觅祖不善。我写这个偈子,如果是为了求法,是好的。如果为得那个祖位,就是凡心夺圣位,不对了。这说***能对神秀的描述,都是得法的人互相尊重,不是神秀怎么怎么不好,而是从正面去描述的。如果不呈偈子呢?就得不着法了,所以他写了这个偈子。五祖怎样评价神秀这个偈子?

  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请记。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众人见已,皆生敬心。(大师曰:)‘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说《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讼,以此修行,不堕三恶道,以法修行人。有人利益。而且把门人叫来说:汝等尽讼偈此,悟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

  可见五祖对神秀这个偈子评价是很高的。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

  找来神秀,问这个偈子是你做的?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位,但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识大意否?’

  神秀说是。老师你慈悲,看看我有点认识没。五祖曰:‘汝作此偈见解,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不可得。要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偈不得。五祖对神秀的说法就不一样了。你做这个偈子,对见性的认识还没到。只到门前,还没有进去。一般人按这个偈子移行,是可以的,但想成佛道,觅无上菩提,就不行了。还得进了门,才能见性。汝且去,再呈一偈,若入得门,传汝衣法。神秀回去,几天作不出来。

  神秀这个偈子,是什么情况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菩提树,印度释伽摩尼佛是在菩提树下静坐成佛的。菩提树一般用来表示修佛,二来菩提树能结出菩提果业,叫菩提花果。因为《华严经》里面有句话,以大悲水浇救众生,则能结成菩提花果。以菩提树能够结出菩提果来比喻成佛。所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说人的身体就是菩提树,最后可以成佛去。“心如明镜台”精神就象一面镜子一样,谁来都照见。佛性就和镜子一样,来什么都能反映出来,要想反映好,就必须干净。“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就得勤擦擦,别惹着尘土。这样呢,他还没进到心里面去。是从外面看心,还没有明心见性,那个心圆陀陀,光烁烁。从外面看是这个反映。所以五祖说,你还没进去,还没入门,光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他里面什么样,你还不知道。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慧能及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偈?’

  神秀作不上来了,座里和尚都讼这个偈子,慧能很老实,成天在碓房里碓米,也不出去,也不知道。有个小和尚来,这么一念,他说念什么呢?怎么回事情?

  童子答:‘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引修行,即得出离。’小和尚答:五祖说了,谁能做出对佛性有认识的偈子来,五祖就就传他衣法。念这个偈子就能明心见性。

  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慧能说你带我去看看。童子引能到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念了念,他知道没有明心见性,神秀这个偈子只是从理上懂得了。慧能亦作一偈,慧能说,我也写一个。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一个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另一个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两个偈子都来比喻佛性清净的,后世把这个改了改,改成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为什么要讲敦煌本坛经呢?因为这个本,清净非常客观。无一物,那个心没有了,这还行那!这个讲法,我认为不大可能。敦煌这个本怕是慧能原本。“佛性常清净,明镜本清净”,把明镜当作佛性,直接说佛性是清净的。这句话我是比较赞同的。因为咱们讲意元体,里面是清净的,不是没有。意元体有这个东西,不是没有。说没有还行那?“本来无一物”说的彻底了。彻底唯心了。那个唯物没有了。所以我给大家讲敦煌本坛经。取个正确,而且我想这也是六祖具体的东西。

  “明镜亦无台”佛性也没这个台,离相不着,离一切相,还有什么台呢?“佛性常清净”,佛性经常老是清净的,非常清净,没个惹尘埃的地方。尘埃是因为自己妄想的原故,是自己找的。你这个凡夫的人不清净,佛性那儿是清净的。按咱们意元体理论讲,外面意识你怎么活动也好,意元体里面只是清净的。本身没什么污染。你干什么事,对与不对,好与不好,意元体它不沾上。那个事,一过去就完了,来一个断一个,来一个断一个,老这么不断前进。它里面不着于相,不停留,什么来都反映。而我们人呢?回想过去,留恋过去,都着相了,即是个颠倒妄想,不是意元体本身的。而是我们执着的缘故,偏执的缘故。它本身是清净的,你沾不上它。拿这个镜子来说,如果你要站在镜子里面去,尘埃是外面的,刮风掉到上面去的。可镜子里面是干净的,它里面进不去东西。“心是菩提树,明镜台亦无台”说这个精神是成佛的明镜,心本身是没有台的,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染不上尘埃。

  这个偈子和神秀的偈两相对照,一个进去了,一个没进去。但这个没进去的是我们。普通修行人在一般修行过程中需要走的一步,走了这一步你才能进去。大多数人是这样的,象慧能这种人,一听《金刚经》马上就领会理解了。他那种情况没有走这个过程。但就一般人而言就必需有这个过程。

  慧能为了讲经说法,开始就把这两个偈子都说出来。禅宗,明心见性,你要知道,有这么两种境界。而这两种境界不是用语言来描述的,是练功的两种状态。你需要体认,体察的两种状态。所以我给大家讲,就不是完全按原文这么讲的。如果他们禅宗能这么讲就好了。结合我们现在的话,给大家讲讲禅学,有人讲我参禅去,看禅书去,你得这么来领会禅。中国现在没有了,日本还有,曹洞宗的,参话头懂得这个道理了,就不一样了,他本来要你体会里面的那种状态。意识里面,要没有杂念。前念停,后念不生,当中这一下,很清净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一清净,不就是意元体安安静静的活动状态吗?不需要反复找,意元体在哪儿呢?一停,这个境象意元体没活动呀?当然里面还有细微的活动,但一般的活动没有了。这本身就是意元体的活动状态。它就是意元体。这么直接就够了。所以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你悟了再迷又是众生。你这一悟,就是它,把它坚持下来就解决问题了。

  禅宗本来就这么简单,懂得这个道理了,谁都可以修禅。就是这个禅说得太离谱了,不过慧能这么说行,咱们这么说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咱们这儿杂念太多,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所以你还得有方法做。慧能是顿根,他就难以想象我们这儿还有许多杂念。就我举的那个例子,你们还需要方法,一说静就静了,还能不静?真是奇怪!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慧能他是从里往外说的,咱们是从外往里修的。所以,后面讲法,都是这个样子,一接触,里外都一致。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